English

发展生态经济 重现碧水蓝天

——老工业城市铜川旧貌换新颜
2000-11-20 来源:光明日报 王毅 韩晓晖 我有话说

陕西铜川,曾经在九十年代初“声名远扬”。1993年10月,作为“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”之一,铜川的大气污染问题被中央电视台曝光。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此后召开的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上,点名批评了铜川:那样严重污染的环境,人们怎么生活、工作?

环保的话题,一时间深入到铜川的大街小巷。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,展开了一场环境治理攻坚战。

“煤城”因煤设市,可正是这个“煤”字给铜川带来了众多污染。位于市区的10座铁路运输用煤台,每年外运煤炭超过百万吨,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煤尘污染多年无法根治。如今,铜川市下决心搬迁,使市区一下子少了10座“扬尘站”。“煤城”烧煤理所当然,铜川却为了环境“壮士断腕”,在市区禁烧本地产烟煤,根治煤烟型大气污染。1998年,市区餐饮门店摊点全部改用天然气、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料。1999年,在市区全面禁用烟煤。取缔煤市、拆除煤棚、封堵住宅楼烟道、改造锅炉煤灶,3个月增加天然气用户5500户。据测算,市区每年因此少烧本地烟煤8万吨。在统一规划下,各单位还在昔日的煤场、煤棚旧址上建起了草坪、花坛、石桌,栽植了花卉绿树。

工业污染是铜川环境治理的“重头戏”。耀县至市区间20公里是水泥厂云集之处,铜川环保部门逐年加大治理力度,大小30余家水泥厂被要求限期治理,其中有家省属水泥厂污染治理不力,市上果断下令“停产整改”。2000年底的最后治理期限已成为水泥企业的“生死线”。市区则大砍“烟筒”,重污染大户西北耐火材料厂和陕煤建司水泥厂等5家企业已被“请”出市中心。

还有全市各单位分段“承包”的漆水河治理、城市集中供热工程、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、市区禁鸣喇叭、耀州窑文物遗址区内五六十座砖瓦窑及石灰窑强制拆除……据统计,铜川市近年来每年直接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都在2000万元以上。环保部门监测表明,各项环境污染指标呈逐年下降态势。1998年度、1999年度,铜川市连续两年捧回了陕西省政府颁发的“环境目标责任书考核一等奖”。

多年来,作为西北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,陕西省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,铜川经济的餐桌上,“主食”一直是黑色的“煤炭”与白色的“水泥”。这一切得益于煤炭储量38亿吨、水泥石灰岩储量超过2.8亿吨的大自然馈赠。这黑与白的“资源饭”养活了几代铜川人。但它却造成生态严重破坏,使这碗“饭”越吃越苦涩。

如今,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,铜川人开始大刀阔斧地修改自己的“经济食谱”了。在农村,铜川人做起了绿色的“林果饭”。凭借地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的渭北高原的优势,铜川市大力发展苹果种植,总面积由九十年代初的不足10万亩,迅速发展到30多万亩。近两年来,各县区根据自身优势,还发展了特色产业,像宜君县的10万亩核桃基地、耀县的辣椒基地等。

围绕“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铜川”的目标,铜川人更是作出了艰苦的努力。在印台区一个叫惠家沟的小山村,农民人均收入不到300元。村里选不出当家人,是开着诊所、过着富日子的郭秀明主动请缨向贫困与荒芜宣战。这一干,就是8年,直到1999年12月,他倒在了村支书的岗位上。这8年,惠家沟宜林山坡绿化率达到了100%,成了“全国绿化千佳村”。还有被命名为“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”的绿化荒山1300多亩的人武干部徐来运,获得“全国三八绿色奖章”、在光棍梁上播绿1284亩的农村妇女马淑芳等模范人物。

在工业上,铜川市利用已有基础的产业,做起了“什锦大菜”。煤炭产业在加工转化业上下功夫,进行了煤化工等产业的探索;银色的铝冶炼及深加工,在90年代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地方铝厂的基础上,欲求新的腾飞。这就是铜川创造性地提出的铝电煤一体化工程,即以煤发电、以电炼铝。目前,自备电厂首期工程已动工。此外,还有进入国内排名20位的变压器制造业、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陶瓷业等“特色菜肴”。在做这些“菜肴”时,铜川人越来越多地注入了“节能”、“清洁生产”、“科技提升竞争力”等新思维。

一项统计表明,1997年以来,铜川城市绿化投资就达千万元,城市绿化面积由1997年前的6000平方米猛增到18000多平方米,城市的绿色覆盖面达到了28%。伴随着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,伴随着铜川可持续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,铜川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